从“0”到“1”,浦东医药人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实现了从全球集聚到创新引领的快速发展,建设了全球瞩目的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张江更成为研发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快速涌现、新技术新模式率先突破的标志性科技园区,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快速突破制度瓶颈和接轨国际做出成功的先行先试。
原始创新发力,在20多年前仿制药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浦东硬是靠“创新”在这片土地上,让国产新药从最初的跟跑,到如今的并跑,并力争迈向领跑新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张江做到了创新成本最低、获批率最高的佳绩:中国新药研发机构1/3来自张江,中国新药创新专项科研经费1/3投入张江,中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1/3产自张江。
最新出炉的《2019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突出,创新药总数占全国1/4,这其中有许多来自张江药谷。浦东生物医药正加速度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更令人瞩目的是,在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同努力下,原始创新强劲发力、成果转化快速落地,实现了从“全球新”到“中国造”。
首款中国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实现本土研发和生产
12月8日,和黄医药大型创新药生产基地宣告正式在张江开工兴建,建成后将成为和黄医药最大的生产设施,该项目也是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挂牌后第一个开工项目。这一基地的落成,成为了浦东“创新药”发展过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而和黄医药在张江18年的发展历程,则生动讲述了“创新药”市场这一“冷板凳”如何在浦东“坐热”的故事。
2018年6月,和黄中国医药子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落地张江16年以来首个获批的创新药——呋喹替尼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Ⅲ期关键性临床研究FRESCO的结果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JAMA)上全文发表。这是第一篇全文发表在JAMA上的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论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评价,呋喹替尼的上市能带动抗癌新药的创制体系建立,加速国内医药企业从抗癌药物的仿制向创制转变。
这不仅仅是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首次“登陆”JAMA,呋喹替尼更是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肿瘤新药,预示着中国创新药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这对于中国药物研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昨天开建的和黄医药大型创新药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2.87万平方米。整个建设将分两期,第一期主要为小分子化合物生产,建成后的年计划产能可达2.5亿片片剂、5.5亿粒胶囊,将用以支持和黄医药全球的临床及商业供应。基地第二期工程有望扩展到大分子化合物的生产。
这意味着,从浦东诞生的这款中国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实现了本土研发、本土生产。和黄医药共有9个抗癌类候选药物正在全球开发中,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透露,有5种创新肿瘤候选药预计最快在12-18个月内将进入临床试验,“随着重大创制新药持续进入上市申报和产业化过程,将助力更多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惠及更多患者。”
同样磨练多年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九期一”,也终于从一纸新药证书变成了造福患者和患者家庭的一粒新药。去年年底,该药已在国内上市。
这款新药也将在浦东张江量产。今年7月17日,绿谷糖药物生产基地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开工奠基。继上海青浦基地和辽宁本溪基地后,这是绿谷制药旗下的第三个GMP标准生产基地,更成为国内首个糖药物出口全球生产基地。未来,随着“九期一”国际多中心临床III期试验的推进,“九期一”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全球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原创新药。
绿谷制药董事长吕松涛对此表示:“作为绿谷战略的重要部分,糖药物生产基地项目承载着未来中国原始创新药物走向国际的重要使命,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创造诸多全球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加速集聚
凭借日积月累搭建的创新资源以及产业优势,浦东“创新药”产业成果显现:创造了诸多中国首个乃至全球第一。今年以来,伴随着一批“创新药”的上市,商业化、产业化提速,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浦东集聚。
7月,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抗HER2单抗伊尼妥单抗(商品名:赛普汀)在全国五个省市同时开出首张处方,该新药由浦东张江企业——三生国健自主研发;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再鼎医药则乐的补充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10月,华领医药在研全球首创新药多扎格列艾汀(dorzagliatin)获得由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已经有17款抗癌“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治疗管线涵盖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肝癌、胃癌等多种常见或高发癌症。这其中有14家中外医药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布局张江科学城,近1/3品种来自张江创新药研发企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平透露,随着最新的《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发布,上海将全面助力创新药企业发展,真正实现从“全球新”到“中国造”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