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球仪”边上思考创新创业,做全球“少数人才能做的事”,聚焦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样定位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十年间鲲鹏展翅,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创新引入”迈向“创新引领”,让“中国创造”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为“中国创造”自豪 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
“我们的技术现在跟国际上最先进水平同步。自主研发的7纳米、5纳米刻蚀机已经应用在最先进的生产线上。”中微半导体副总裁曹炼生说。
半导体芯片是信息化时代的基石,也是当今尖端制造的制高点。已经进入5纳米器件量产时代的芯片制造产业,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
相比光刻机,刻蚀机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在晶圆生产制造过程中,刻蚀机是三大关键核心设备之一。
2004年中微公司在张江创立,一切从零起步,开始了艰苦卓越的研发之路:第一批65纳米(已经是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芯片刻蚀机的诞生,让全国半导体行业为之一振。2019年,中微5纳米刻蚀机被国际龙头芯片生产商认可,中微也一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可生产5纳米刻蚀机的设备供应商。
“芯片制造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上千个步骤,牵涉到近百种设备,其中刻蚀机设备的资本占比超过20%。在张江示范区内,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有了‘中国创造’的因素,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同步。我们团队十分自豪。”曹炼生说。
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在张江示范区内一批自主创新者让“中国创造”的产品站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如5G领域,紫光展锐实现了快速的突破和追赶,跻身全球5G第一梯队;12英寸生产线建成在张江投产,14纳米实现量产,工艺能级和产品覆盖度全国领先,多个细分领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在生物医药领域,从最早的球囊导管起步,到随后的金属裸支架、药物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洗脱支架,在张江土生土长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上市产品已达300余个,进入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万家医院,覆盖亚太、欧洲和美洲等主要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微创的产品用于救治患者。
先行先试 制度创新 培育“良种”激发活力
3年前,远心医疗的单道心电记录仪获批上市,远心医疗成为首个尝鲜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的企业,升级后的二代产品有望在今年获批。远心医疗总经理张清淳说,得益于张江的制度创新,公司节省了200万元的生产投入,3年前的新品比竞争商品提前了至少半年上市,更赢得了宝贵的抢占市场时间。
对企业而言,制度创新打破了原有阻碍,让科技创新释放出更多活力,这正是“双自联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应有之义。
张江示范区始终把先行先试作为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突破,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设立全国首家外国人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颁发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中,有1/5是“上海经验”。
抢占更多国际赛道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张江示范区集聚近10万家科技企业、3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2020年,张江示范区规上企业营收突破6.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增长72%,年均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0%。
张江示范区已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全国约1/3的I类创新药来自张江,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诞生了“九期一”等生物医药重大原创产品;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400余家,占全市人工智能企业的70%。培育了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当产业生态优化,创新集群汇聚后,张江示范区站上新的历史节点,正努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开发模式上,也从开发土地、集聚要素向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转变。
今年年初,“张江在线”生态园正式揭牌。未来“张江在线”生态园将实现在线新经济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张江在线新经济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同时集聚100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整个张江科学城都是在线经济的功能承载区,和我们原有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协作共荣关系。”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说。
正在实施“千亿百万”工程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聚焦千家企业、形成千亿元销售规模、汇集十万人才、打造百万空间,力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区。
张江高科总经理何大军认为,该产业园将以设计来引领整个产业链,“把生态打造好,产业链的密度也将不断提升。”
如今的张江,汇集一群创造者,站在“地球仪”边上思考创新,日益接近世界“最优最强”科技;走到世界舞台上的张江企业,正以原创性的科技实力融入全球价值链最高端,抢占更多国际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