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围绕“矢志攀登科技高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成效。会上透露,上海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八。
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十年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同时,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
2021年,上海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这是创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徐枫表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上海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在浦东也初现雏形。“建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形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支撑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胡金波表示。
此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在上海也加快发展,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
会上同时透露,一批行业领域的未来科技龙头在上海加快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三大先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陆敏介绍,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一方面,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明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奖酬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分粮”与“分地”相结合。部分高校先后制定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方案。2020年,本市高校院所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47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后续,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继续开展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陆敏说。
从全球影响维度看,上海已迈入重要科创城市的行列。在2021年各个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榜单上,上海都处于8-15名的位置,并保持着稳定提升的势头。2021年表征技术全球化布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海为4830件,占全球的比重接近2%。
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表示,上海在全球化开放创新体系也日趋完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和外籍人才数量增长也反映出上海正在成为科技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