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并非业主的公租房社区,可以有居委会吗?泥城镇用自己的创新探索,给出了肯定答案——在公租房社区率先成立了三个居委会以及党组织,这在全区还是首创。
随着居委会的设立,党组织、楼组长、党建联建这些传统居民区里有的,在泥城公租房社区里一样也不缺。设立居委会的同时,泥城镇又探索“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如今,住在公租房社区里的产业人才们,有问题可以找到地方解决,业余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乐业的同时更加安居,把公租房住出了家的感觉。
成立居委会更好服务产业人群
近几年,泥城镇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周边产业区的发展,泥城镇区域内建起了大量的公租房,提供给周边企业员工。目前,泥城镇公租房社区的总建筑面积有180万平方米,已入住4607户,服务周边园区企业近200家,其中不乏特斯拉、积塔半导体、新昇半导体、中航商发、上汽集团等一批市、区重点企业。据了解,在公租房社区的住户中,大多为产业园区内职工及其家属,中青年住户占比近90%。
“大量产业人口迁入以后,社区治理也需要跟上。”泥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敏说,之前公租房主要依托物业公司来管理,但只是提供物业服务,如何服务和管理好居住其中的人,同样也很重要。
“我们在跟公租房运营企业和入住的各个企业沟通的基础上,决定在公租房社区成立居委会和党组织,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置,更好地服务产业人群,让他们能够更安心、舒适地生活在泥城,助推产业更好发展。”朱敏说。
于是,通过向新区民政局提出申请,泥城镇率先在公租房社区同时成立了云端路第一、第二、第三居委会,并分别成立了居民区党支部。
让业主企业充分参与社区治理
党支部和居委会建起了,怎么结合公租房社区的实际开展工作,也是需要摸索的新课题。
“在公租房里建居委,面临的难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云端路第三居民区党支部委员严蓉华说。
为此,泥城镇通过党建引领,充分挖掘资源,推动与作为业主的企业共建联建,探索“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式,给公租房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擦亮人才服务的品牌。
“这些公租房是先租后售的模式,业主主要是企业。”泥城镇党委委员叶芊介绍,“企业相对来说资源比较多,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公租房社区的几个居委围绕这一点做了很多‘文章’。”
一方面,公租房居委会发动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教育管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资源充分用起来,给居住员工提供更多服务。此外,社区资源也会由几个居委共用,形成片区对产业人才的整体服务,由此形成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共同体。
在这样的思路下,泥城镇几个公租房社区推进了“兼职网格员”“双楼长制”等,形成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统筹兼顾、互为支撑、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几个社区还以“一居委一品牌一特色”为抓手,建立“凌”聚爱、“融·汇”和“春·雨后花园”等党建品牌,将社区特色服务打造成为公租房基层党建的一张名片。
解决难题完善服务让居住更舒心
居委会的成立和治理模式的探索,受益的是居住在公租房社区里的人才。
曾经,为天然气卡充值是困扰公租房住户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上班一般都早出晚归,而充值必须去营业厅,自己下班了、营业厅也下班了。居委会成立后,发现了这一问题,便反映至镇里,由镇里与天然气公司进行了沟通,把插卡式充值改为了可以直接网上在线充值的模式。
云端路第二居民区率先实施这一改造,之后又覆盖到云端路第一居民区和第三居民区,帮助公租房社区所有住户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过与企业的联建共建,小区服务更丰富。云端路第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金战英告诉记者,现在居民区与多家企业开展了联建共建,比如推动中国航发和云瑞幼儿园共同打造“儿童友好楼组”,还引导中国航发和临港六院麻醉重症科建设“健康小屋”,为居民开展测量血压血氧、健康义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居民区“党建联盟”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爱心暑托课堂,为有孩子的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
住在云端路第二居民区的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于林说:“作为云端路公租房社区的居民,同时也是上海海洋大学的老师,了解到社区有爱心暑托班的需求后,就及时跟学校进行了反映。正好我们的大学生也需要暑期实习,跟居委会沟通交流后,就制定了一个爱心暑托班的计划,也算是为社区共建出了一份力。”
针对公租房小区房屋产权均在企业名下的特殊性,云端路第一居委还主动跨前,牵头联系辖区内企业、商铺业主,召开线上线下座谈会,选举产生了凌波苑首届业主委员会,成为全市首家公租房业委会,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跟着干”。
“随着后面公租房的建成,还会有大量产业人才迁入,在这些人员进入的同时,近期我们还会筹备两个居委会,同时也会在管理体制和党建引领的模式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比如成立例会机制,对公租房的几个居民区工作开展进行统筹,使他们相互借鉴,形成更强的合力。”朱敏说。